jdb电子超级大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航空母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有限的航母甲板上进行起降依旧是一项极具风险的任务,特别是在降落的环节。彼时,英国皇家航空公司的专家指出,舰载机的起落架是最脆弱的部分。由于舰载机在着陆时几乎是以冲击的方式落到甲板上,不可避免地导致起落架容易发生折断。于是,是否有可能通过设计来完全摒弃起落架呢?在1942年,英国人开始对此展开思考。然而,没有起落架的舰载机就像滑翔机一般只能进行滑行着陆jdb电子超级大奖,可是活塞动力的飞机装有直径远大于机体横截面的螺旋桨,这样一来,螺旋桨与甲板的碰撞问题也显得十分棘手。幸运的是,随着喷气式战斗机的问世,这一难题得以解决。
然而,滑行着陆并非易事。首先,飞机的结构必须极其坚固,以承受着陆时的冲击;其次,跑道的基础材料也需要相对柔软,飞机不能与坚硬如水泥般的地面发生碰撞,否则即使是坦克以相同的速度和高度落下,也难以幸免于损毁。
在1947年,英国人最终在陆地上修建了一条软跑道,并出于安全考虑在跑道的末端设计了一个斜坡。一位经验丰富的舰载机飞行员驾驶一架经过改装的德哈维兰海吸血鬼舰载机进行了测试,为了提高成功率,飞机的腹部均得到了加强。飞行员决定以机腹滑跑的方式进行着陆jdb电子超级大奖,然而不幸的是,飞机的着陆速度远超预期,最终在冲上斜坡时遭受了不可修复的损坏,还幸得飞行员毫发无伤。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改进后,英国轻型航母“勇士”号于1948年进行了改装。在其原有甲板上搭建了钢制框架,框架上铺设了一层软管,最上方则覆盖了一层橡胶板,这样就成功打造出了一道总长约为190英尺(约58米)的软性跑道。为了进一步减少摩擦,跑道上还使用淡水作为润滑剂。此外,跑道上安装了阻拦索,以防止飞机在降落时滑出跑道。如果舰载机成功勾住阻拦索,将会在短距离内急停,并通过起吊设备将其移动到小推车上,随后送往机库或其他区域进行后续准备。而如果飞机未能勾住阻拦索,则飞行员可以加大油门,以便于重新起飞。
据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英国人一共进行了200次降落实验(包括在陆地和航母上的测试),并未发生重大事故。实验工作一直持续到1949年5月,此后却未再发展。美国对此项技术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53年在马里兰州建设了另一条软跑道jdb电子超级大奖,并进行了多次测试,其中两架改装的格鲁曼F-9战斗机完成了数十次降落实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母“软着陆”的技术最终被完全放弃。原因多种多样,比如舰载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光学辅助降落系统的引入以及航母采用的倾斜甲板设计jdb电子超级大奖,这些措施大幅提升了舰载机的降落安全性。此外,软质跑道自身还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跑道的寿命、抗打击能力jdb电子超级大奖、战时快速修复能力等问题,加上起吊设备过多占用甲板空间,以及橡胶材料在高低温环境中的性能波动,因此从综合实用性来看,常规设计显然更为可行。